政法干警申论热点:海外游学热
【新闻链接】
夏令营起源于美国。1861年夏天,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、健行、帆船、钓鱼等户外活动,来均衡孩童在学校以书本为主的教育。早期的美国夏令营强调兄弟式的友爱和简朴的生活,并产生许多不同形式的夏令营,有的夏令营是学生住帐篷、自己做饭的野营,有的则提供当地特有的水陆运动和一些工艺活动,另一些夏令营则以发展青少年的天赋或特殊兴趣为宗旨,如艺术夏令营或其他专门从事棒球、篮球等运动的夏令营。
迄今为止,夏令营在美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,相关法律规定、具体操作过程规范都已相对成熟。成立于1910年的美国夏令营协会承担着全美夏令营项目的认证、宣传、管理等职能。针对每个夏令营活动,该协会都会开展前期的效果、安全等方面的专业论证,对承办方资质、从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查。此外,整个行业还有专业的夏令营搜索引擎、行业杂志、行业展会、专业的营地管理系统和软件等等。
为了吸取浙江江山中学英语文化夏令营师生在美国旧金山遭遇坠机,造成两名学生遇难事件的深刻教训,浙江省教育厅7月8日紧急决定:对今年已经签订合同、符合教育部等四部委通知精神的出国夏令营、游学项目,各地、各学校要重新审查;对尚未签订合同的出国夏令营、游学项目,暂缓执行。
今年4月,贵阳一私立小学组织学生出国游学,引发部分家长抗议。近日,因旧金山坠机一案,两名参加游学团的中国女中学生遇难,再次将“海外游学”的话题推至风口浪尖。
【标准表述】
[综合分析]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游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,孔丘孟轲等春秋大家,胡适鲁迅等近代名流都有过精彩的游学生涯。游学对于一个人开拓视野、积累阅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与过去人们自主游学不同的是,今天的“游学”已慢慢演变为一种产业,尤其是近年来,游学中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参与游学的群体日趋低龄化。按主办者的说法,所谓海外游学,是送孩子到国外参观世界名校,与国外孩子共处,既游也学,很有意义。不可否认,孩子到国外游学可以开拓视野、增长见识。特别是对准备将来出国学习的孩子而言,是对未来留学 生活的一次探路,对国外生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一哄而上的海外游学,往往偏离了初衷,“热”得不正常。
一方面从心态上看,跟风现象普遍,攀比情结严重。有些家长本来没有让孩子去海外游学的计划和打算,但是孩子的很多多同学都出国去了,而且周围邻居和单位同事的孩子也有不少出去游学过了,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会怕孩子被别人看不起。据了解,一些家庭经济本身并不宽裕,可为了让孩子“有面子”、“长见识”,硬是打肿脸充胖子,让孩子“国外走一回”。
另一方面从效果上看,往往名不副实,“游”大于“学”,甚至只“游”不“学”。目前,一些海外游学团除了打上“游学”的标签外,安排的日程与成人旅游团并没有太大区别,孩子回来就记得一些旅游景点,当地的文化风俗、风土人情没有太大印象,对外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什么实际帮助。
[启示]
海外游学热的背后,更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瓜葛。境外市场的障眼获利、旅游团体的搭车收费、推荐老师的不菲回扣、中介机构的巨额利润,都充斥其中。从某种程度讲,海外游学持续升温与相关利益获得者的“积极推动”有很大关系。据报道,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,与旅游团体联合下发通知,“鼓励”学生海外游学,甚至还有硬性“指标”,便是典型的例证。
[措施]
对此,河北公务员考试网建议:
首先需要规范的是雨后春笋般长出来的游学机构。与国内游的旅行社不同,海外游学机构基本处在一个监管空白地带,相互之间的竞争并非比资质和正规,而是谁能揽上团。加之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,或者出于对学校的信任,皮包公司般的游学机构就被堂而皇之地推到了高高在上的位置。而且,报价远高于类似线路的旅游项目,为相关各方的谋利预留了空间。乱世用重典,就此清理一批,规范一批,有关部门不能手软。
其次需要规范海外游学质量。全球一体化时代,加强国际交流乃大势所趋。而且,也并非所有的海外游学都一无所获。但目前海外游学团异化为纯粹的旅游团、购物团,注定会一无所获。游学关键在学,而不是在游。校方对待游学应该像对待教学项目那般慎重,“要有教学目标、教学大纲、教学计划、课程安排等,回来还应该有总结考核”。事实上,目前我们最为缺失的恰恰是这些,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去规范和规制。
最后我们要尊重孩子们宝贵的假期,不要将他们看作是嘴边的肥肉。一个连孩子的钱都要赚的社会,是没有底线的社会。为了守住这条底线,相关部门要给学校、游学业务机构分别设定好严苛的责任与义务,并悬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